《杨靖宇和他的队伍》
杨靖宇形象的首度真实塑造
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15日
信息来源:辽宁日报
【 字体: 】? 【打印文章】

??这是《东北日报》1946年2月28日二版,刊登了魏东明的长篇通讯《杨靖宇和他的队伍》。

??“他体格高大健壮,总是精神奕奕的,并不是清瘦衰弱。他确乎总是亲自指挥作战,但并不残废,让人抬着。”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抗联英雄杨靖宇的形象,来自1946年2月28日《东北日报》二版上的一篇文章——《杨靖宇和他的队伍》。

??抗联英烈杨靖宇将军的形象深入人心,小学课本里一段刻骨铭心的文字是无数中国人对杨靖宇的最初记忆——“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,又剖开他的腹部……胃里只有草根、树皮和棉絮”;上网搜索“杨靖宇”,那张浓眉大眼、目光坚毅的经典照片也刻在了无数人的心中。

??文献、回忆录、影视作品……今天的我们有很多种方式了解杨靖宇,然而,若要追溯大众与杨靖宇的“初次相遇”,就要从这篇《杨靖宇和他的队伍》开始。

??他的血与肉

??从传说到真实形象

??回到1946年那段特殊的时光——《东北日报》记者魏东明踏上磐石的土地,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深入采访。

??魏东明与杨靖宇有着特殊的文字缘。他在文章中坦言:“我在关里时,曾根据一些传说,写了一篇《东北抗日领袖杨靖宇》,编在延安出版的高小国语课本里。”那是1940年秋,魏东明尚不知杨靖宇已壮烈殉国,只能依据零散传闻进行创作,导致笔下出现了“身材细长面貌清癯”、因伤致残却仍被抬着指挥作战的失实描写。这些失实的描写足以说明,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杨靖宇的形象对大众而言是模糊的。

??1946年的实地采访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。在《杨靖宇和他的队伍》开篇,魏东明首先以亲耳所闻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勘误:“他体格高大健壮,总是精神奕奕的,并不是清瘦衰弱。他确乎总是亲自指挥作战,但并不残废,让人抬着。”这段朴实而有力的描述,完成了对杨靖宇形象的首度真实塑造。

??长江日报记者、资深新闻人朱建华非常欣赏这篇通讯的开头:“作者毫无隐瞒地告诉读者,之前根据传说写的杨靖宇,存在多处失实之处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,实事求是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。作者的这种坦诚,并未影响对杨靖宇形象的塑造。”

??魏东明的笔触并未止于外貌。他透过日常细节,细腻地勾勒出杨靖宇的性格特质:面对无理取闹的队员,这位将军最多只说一句“你真糟糕”,然后继续耐心说服;他那带着口音的“孩子”(鞋子)和“割”(搞),成为队员亲切模仿的趣谈。这些生动细节,让一个威严而不失温情的军事指挥者形象跃然纸上。

??他最喜欢孩子

??革命的艺术与希望

??“杨靖宇最喜欢孩子”——魏东明在文中特别强调。这位手握万兵的名将,对天真烂漫却心怀国仇家恨的少年格外珍视。在杨靖宇看来,“小孩子是要做中国的主人翁的。”这种远见卓识促使他组建了一支由12岁至16岁少年组成的“少年铁血队”。

??今天,当我们踏访散落在白山黑水间的抗联密营遗址,几乎每个营地都能找到“少年营”的痕迹。魏东明用大量篇幅记述这支特殊队伍,不仅展现了杨靖宇对下一代的关爱,更揭示了其卓越的领导艺术。

??杨靖宇善于培养后备力量。他常跟少年铁血队队员们讲话,教他们学习政治和文化,督促他们以《抗日千字文》为课本,每天清晨到林中面对大树练习演讲;他注重实践锻炼,安排队员向老百姓宣传抗日,在水甸子行军时组织他们用山海棠果慰劳战友,以歌声鼓舞士气;他更懂得因材施教,在突围战中教孩子们“匍匐前进”——用孩子们能理解的“骨碌着走”,让他们巧妙利用雪地伪装,一举俘虏整连敌人。

??著名抗联将领周保中曾赞誉杨靖宇为“革命工作的艺术家”,魏东明的记述为此提供了生动注脚。在极端恶劣的战争环境中,杨靖宇不仅关注当下战事,更着眼于民族未来,这种远见卓识令人动容。

??他们的威名

??在绝境中铸就的传奇

??魏东明进行采访之时,正值东北最严寒的季节,气温低于-30℃。当时匪患猖獗,为躲避各种“座山雕”的袭扰,记者一行不得不夜间行车,历经两天三夜才抵达目的地。尽管几乎冻成“冰人”,魏东明在文中却鲜少提及抗联的艰辛,而是将笔墨聚焦于“杨靖宇和他的队伍”最在意的两件事:胜利与民心。

??全文八个部分——“杨靖宇的音容风度”“少年铁血队”“过水甸子”“伏击”“人民”“突围”“打开仓库”“日本同志福建”,构成了一幅抗联斗争画卷。随着叙述推进,魏东明巧妙地将关注点从杨靖宇个人扩展至整个队伍,通过农历1938年六月至1939年正月的时间线索,再现了这支队伍在辽东、通化一带的转战历程。

??这一时期正值日伪军推行“三年治安肃正计划”,抗联活动空间被不断压缩。魏东明写道:“那正是最困难的年头,杨靖宇亲自领导小部队到处游击。”然而就是在这种绝境中,东北抗联不仅组建了少年铁血队,更取得了通辑铁路破袭战、岔沟突围战、大蒲柴河战斗等一系列胜利。

??“这年秋天的日子是用子弹打发过去的。他们每天经过二次到四次的战斗,用子弹开路,用生命换饭吃和住处。”魏东明以文学化的语言,再现了那段枪林弹雨的岁月。在描写岔沟突围战和大蒲柴河战斗之余,他特别突出百姓对东北抗联的衷心拥戴,如全村老百姓扶老携幼来追队伍,求神拜佛保佑抗日联军得胜……还有文中记录的那句民间传言——“机关枪在警狗手里不响,一到中国军队手里就肯出力气了”,朴素而深刻地反映了民心所向。

??在魏东明的笔下,“杨靖宇和他的队伍”完成了从传奇英雄到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的转变,这种转变令英雄精神更加可感、可学。

??朱建华从专业视角指出,这篇报道是“今日新闻即明日历史”这一命题的典范之作:“魏东明以五千余字的篇幅,运用大量鲜活的故事、细腻的现场描写和传神的细节,让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的形象跃然纸上、深入人心。这篇报道不仅以其及时的记录展现了核心的新闻价值,更以其真实、详尽的笔触,为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史留存了珍贵的历史底稿,其价值已远超新闻本身,成为映照一个时代的精神注脚。”

编辑时间:2025-10-15?? 责任编辑:白云 版本号:1
版权所有:辽宁省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:竞彩投注app,竞彩足球app
地址: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-9号 邮编:110032
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:2100000037
ICP备案序号: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:mhwz@ln.gov.cn

微信公众号

政务微博